为什么要让背景变模糊?
眼前的这一批仅能看清人物的图像是二十一世纪时用名为手机的装置创作的作品,这种模糊背景以突出主体的效果是当时的一种美学思潮。用自己的主观意识观察图像中的不同部分,那时的人们似乎还不具备这样的鉴赏能力,因此创作者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观众,将其余的部分变模糊。
早在十四世纪的绘画艺术中,画家也异曲同工地在画作中为主要人物的身后绘制光环,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这样的创作方式被后世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所批判,并改变了这一风格。我们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各个时代艺术作品的局限性,并给予其正确的评价。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将背景模糊的创作,却深受时人追捧。人们甚至会用数倍的价格购买一种被称作「镜头」的装置,这种装置利用光学原理,能够使模糊的背景部分「犹如奶油一样化开」,令人哭笑不得。而那些不追求模糊效果,专注于图像清晰度的产品,却往往沦为专供于新闻或科学研究使用的工具——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平面摄影大作,在当时只是新闻报道的配图!
随着艺术的发展,这样的创作风格亦如同中世纪绘画一样被取代了,摄影学才真正进入了崭新的篇章。小朋友们,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