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封条的自由
每逢过年过节,父母公司的大门上都会贴上纸质的封条。两张白纸以「乂」的形状交叉贴在门扉,上面印着「二〇〇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封」的字样,红色印章盖在两张纸的重叠处。小时候的我无法理解封条的意义,因为那只是纸张,很轻易就可以被破坏。我以为贴上封条是为了保护被贴封条的物品不被打开,然而贴封条的真正意义,仅仅是为了在被贴封条的物品被打开后,你可以知道有这件事情发生。
封条是一种为弱者而生的事物。在没有力量、缺乏隐私的场景下,弱者依然有贴封条的自由,至少你还可以知道这东西被强权审查了。你把你的日记本放在密码锁的保险箱里,说不定那密码已经被监视器捕捉。然而一条小小的封条,一枚贴纸、一段绳线,甚至一根头发,就能给你被告知的权利。
封条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的,一种是隐秘的。一条公开的封条是一种表态,一种 no entry 的警示牌;而隐秘的封条则是为了弱者中的弱者,在零信任、极度不安全的场合下可以做的唯一措施。封条是被动的,它并不直接对抗。然而对于弱势群体,对抗有时并不能占到什么好处,需要的是一种更柔软的生存和斗争策略。如果没有能力能够让自己不被侵害,至少你可以保持警惕,留下证据,记住仇恨,随时反击。
令人遗憾的是在网路时代,这种贴封条的自由似乎也被剥夺了。你并不能知道自己存储在云端的档案被谁阅览过,而审查部门却能擦掉他们的脚印,畅行无阻。我喜欢 Instagram 的一点是当你的限时动态被人截图,你会收到这样的一条通知——一条电子封条;而 Cape 这隐私应用可以设定一个假密码,当输入这假密码的时候它就显示另外的一些预设内容。毫无疑问,数位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产品设计。
我给自己贴的封条就是我只写台湾华文。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开始写共产中文了,就说明有人把我的封条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