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
你渴望爱情,玩交友应用,看她的 profile,喜欢电影,你便审问和你配对的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第一句台词是什么?」两分钟过去了,对方已读不回,果断解除配对。到下一个人,写着爱玩游戏,你又问:「今年 IGF 的大奖是什么?」对方回:「啥是 IGF?」继续解除,不断循环。
你渴望理解,深层次的那种,不是你喜欢电影我也喜欢电影就罢休,电影观众也分只看院线片、订阅流媒体或是会去跑电影节的三六九等。玩游戏当然也是一样,手机还是主机、3A 还是独立,层层递进,像漏斗一样筛掉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你几乎绝望了,划到了她,喜欢文学,你问:「你喜欢夏宇的哪本诗集?」片刻之间你正要解除时,她回复了:
「你喜欢矢野显子的哪张专辑?」
你不知道矢野显子是谁,开始搜寻。你当然不服输,手指在荧幕上飞舞,然后回她「当然是 oh hisse oh hisse。」这是你刚刚查到的名字,甚至都不知道这个词要怎么发音。
她渴望同好,玩交友应用,是因为据说上面有音乐品味好的男生。不必说,她喜欢矢野显子。对匹配到的人只有一句话,就是问对方喜欢矢野显子的哪张专辑。她几乎绝望了,因为真就没人认识这个歌手,匹配到了一个奇怪的人,问她奇怪的问题。她不读诗歌,喜欢文学是系统胡乱打的标签,她只想按流程问出那个问题而已。
然而,你回答了她——虽然不是和她一样的答案。她突然觉得感动,只是为了取悦你,她打开了浏览器,开始飞快搜寻夏宇这个名字。
「我喜欢《那只斑马》!」
你不喜欢这个回答,因为《那只斑马》准确地说都不是诗集,只是夏宇的歌词创作合辑。但是在这个瞬间,你突然开始了一种关于等效的思考。
和你一样,她渴望理解,说起音乐的高下之分她说不出来,但就是喜欢一些歌手,这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只想跟懂的人分享。可是总感觉懂的人好少,她孤独。
你孤独。你音乐品味不佳,但坚信一定有好音乐和坏音乐之间的分别。尽管她没能回答出《备忘录》的正确答案(之一),至少你坚信她在音乐上的观点和你一致。正如你读侯世达《表象与本质》的英文版,她读法文版,两者不同却又等效。
你感觉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正在软化。
「真的吗,太好了。那你给我说说矢野显子吧。」
也许你们加了彼此的联络方式。你们约会、睡觉、同居。最终发现你们之间的不同,争吵、哭泣、分手。你想到了她,她想到了你,你听了《Japanese Girl》,她读了《备忘录》,只是在渴望被理解的角落里继续等效地痛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