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
我本人非常讨厌用「风格」将事物——特别是艺术的事物——归类。文学上,倘若把一本小说归为某一类,那这本书就沦为了类型文学,沦为那种在地摊上兜售的纸浆读物。伟大的作者总是从不同风格中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格。难道因为村上春树写了《世界尽头和冷酷异境》,我们就可以将其归类为科幻小说家吗?反而因为村上作品的独特光谱,市面上便涌现出「村上风」的模仿者。
尽管村上春树已经足够流行,更多人关注的依然是他的一些装饰性语句。我们要做到吸收一位作者的精神而不是外表,李沧东吸收了村上春树但依然个人特色鲜明。而我很讨厌的作家东野圭吾,各种模仿痕迹充斥于行文,徒有风格而无内核。
我虽然音乐品味平平,但也知道顺着音乐家的轨迹去挖掘远比顺着一个音乐风格的标签按图索骥来得高明。「蒸汽波」迅速流行,各种拙劣作品立刻占据了这一风格标签。但是顺着 《Plastic Love》 演唱者竹内玛利亚的脉络出发,自然就来到了山下达郎、大泷咏一这些伟大艺术家的领域——这也是我嗅着导演的气味寻找好电影时所用的方法。
将此讨论扩大化,我同样批判社交平台上的诸如「City Boy 风」、「小香风」之类的标语。City Boy 不是穿上那样的几件衣服就能够成为,而我们从中吸收的应该是《双层公寓》里的松崎翔平、Youtuber 十六那样的生活方式。同理,香奈儿的名字显然也不应该和那些廉价的、只会见风使舵的快速消费品牌放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打着某某风格旗号,毫无个人见地的事物都是一种 fake。
只有一种风格是例外那就是「流行」。流行的事物有好有坏,有时难以被归类而只能用其受追捧程度作为共同特点概括。要分析流行,在它或许终将成为一种风格之前搞懂其内核。《怪奇物语》是流行,《和平使者》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