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的拼贴
我一直处在啥都会点儿啥都不精通的状态,这样的描述似乎听上去并不雅观。但我可以变换说法,声称:「我是我的拼贴(collage)」,攒出一些当代艺术的词汇,又用 meta 的方式给人一种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变得稍稍体面。
至少,这种拼贴状态的我能够熟练掌握胡扯的技巧,在通常愚昧的大众面前脱颖而出,彰显个人气质。一个只精通单一领域的人往往无法在对话过程中卖弄自己的学识,沦为被动;我则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让人鬼双方都露出新奇的表情。以此,鬼可能觉得我是个人才,而人则觉得我是个鬼才。
我几乎不懂当代艺术,也不熟悉剧本创作,更不用说心理学。但鉴于鲜少有人能同时精通这三个领域,那么我第一段的文字就能让所有人只理解其中的一部分,达到一种不明觉厉的效果。这并非我的首创,它在我喜欢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电影《头号玩家》、漫画《POP TEAM EPIC》、时尚品牌 Supreme,等等。艺术上或说「挪用(appropriation)」也好,流行文化上或说「缝合」也罢,我高度地相信这是当代最重要的精神,不管你喜欢与否。
在当代要创作一个引人关注的全新意义是如此之难,也或许是确实没有必要。因为今天的人们每天获取的信息又是如此之多,这成千上万的既有信息就是现成物(readymade),等待艺术家的二次创作。这是一个「歌红还是人红」的问题,人们把创作的重心,从写一个让大家记住的故事转换为让大家记住这个人(的品味)。当我们谈论拼贴的艺术家——毕加索时,我们会就他的某一特定作品展开讨论吗?
虽然过去的伟大作品都是以其媒介使观众受到巨大启发,或许数百年后看待当今,留下来的不再是作品而尽是伟大的人。电影导演毕赣给我展示了一种可能:使用诗歌、音乐,以及所有电影之外的知识,能够创造好的作品,也能更让我记住这个作者。
而我们批评李袁杰,问题不在于音乐裁缝这件事本身,而在于这人的手艺太差和没有品味。至于品味这事,我一向认为必须通过广泛而跨媒体的吸收才能获得。所以,即使你不喜欢卖弄,我也建议你啥都看看,成为一个有好品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