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本人三首近作
虽然解说自己的诗会使读者丧失想象空间,但我这篇文章算是对中断的《诗歌理解》系列文章的一个 update。出于我鼓励你对任何作品有不同的解读,我想说明的只是一种我个人鉴赏诗歌的方式。
近期我使用四句、三段共十二行的方式写诗,并注意押韵。这种对于形式的追求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动机,只能算是我自己的一种写作练习:在这样的限制下,我仍然试图表现精巧的意象和有层次感的结构,因此有了以下三首诗:
Daylight Time
白昼如一群白马奔向我
蚀刻那片夜的石板
为了保持清醒
我睡得越来越晚
我磨平钟表的刻度
像删去段落的标点
当人们看见了暗
而我则看见了光
时间只能被戏弄
不值得信任
如果有一架晨线上的飞机
我就永远在此处迷航
这首诗写于 3 月 29 日,这天是欧洲开始夏令时的日子。我选用英文中夏令时 daylight time(日光时间)的单词作为标题,是因为这个词汇比中文更具歧义性。日光时间既可以作为偏正短语理解,又可解作并列短语。
首段将白昼喻为一群白马,是一种动态的形象,表达的是日间所代表的活力、人群。将石板作为夜的意象,石板所蕴含的是古典、严谨,以静态与之向对比,突出了夜的宝贵价值。而夏令时代表的日照时间增加即是一种对夜的侵蚀。对于偏好夜间活动的我而言,白昼反而是使其不清醒的,这种反差就通过三、四两句表达了出来。
第二段在继续这种个体与人群的反叛同时,提出了对于时间的思考。钟表的刻度象征一种理性,就像晚上叫你早点睡觉的母亲。而我则认为只有抛弃理性的束缚,才能创造没有标点的、如诗般的艺术作品,而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真正光辉。同时这种对光的重定义,也是对顾城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所代表的朦胧诗时代的再思考——即:真正的光明不一定在白天,黑夜本身即是一种光明。在这里黑夜所指涉的也是孤独、苦难,说明我认为孤独与苦难本身,比排除这种孤独与苦难更重要。
第三段直接点题,指出夏令时这一意象的另一重含义:时间不值得信任。所代表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就是说一切的道德、法律等等都是模糊的。最后两句是对我观点的印证,就是说如果我与晨线保持等速,那么我就永远会处于黑夜之中。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期待光明,也没有必要相信时间或一切所谓代表理性的精神。这一点和我通篇对于日夜价值的再塑造也是相呼应的。
民族
历史不断追捕而来
将你引向民族的墓地
感到有一种色泽
正在渗入你的身体
你手里易燃的字典
开始篡写爱恨的定义
感到有一件遗物
等待你把它拾起
对世界升起的敌意
让月球裂变为五星
于是你看到脸孔
开始区分他们的眼睛
显然,这是一首关于政治的诗,所以我无法做出过于直白的解说。我所批判的自然是民族主义,因为我认为那是历史的糟粕,而这种历史却始终追随着人心无法摒弃。墓地一词一是说明上述观点,二是表达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来自于杀戮所造成的仇恨。
第二段与北岛《进程》「孩子们仅凭一道口令/穿过书的防线」一句有异曲同工之意,表达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缺乏理性思考而被灌输那些不属于他们的「遗物」。这种「易燃性」一方面是教育所塑造的,另一方面也接续前段的表述,和我们的民族性及文化特质相关。
尾段前两句是我发想此诗的开端:「对世界升起的敌意/让月球裂变为五星」。月球是全人类共享的物体,在这里代表国际主义与普世价值;而五星所代表为何者自然不言自明。这首诗所指代的内容是非常明确化的,我在这里更多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环境的渲染。比如「追捕」、「墓地」、「易燃」等词汇,把一种政治倾向的表达化作氛围的描写,这种氛围所代表的是我的警惕心与恐惧感。
在城市露营
情感肆虐的季节
引发人山的滑坡冲击
求救信号二十四小时
广播出轨的险情
安全起见
手机帮助呼吸
我们无法接吻
隔着厚厚的荧屏
房间之间
就是两个世界
我们各自支着帐篷
在公寓里露营
这首诗是我对于近期艺人出轨事件的感想。就像第一段所言,这是一个情感肆虐而焦虑丛生的时代。这种焦虑来自于互联网所导致的信息传播速度飙升,致使每天都出现各种冲击人心的新闻发生。
与之相对的是对于身边人的忽视,就像第二段所表达,手机已经成为如呼吸机一般不可或缺的生命维持装置。我们可以通过在网上站队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受,而不再需要与身边人分担。从这个时刻开始,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发生了转变:我们不再用五官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手中的荧幕。
第三段则是对这种观点的递进。我用露营这一意象一是指代人们愈发高筑的防御机制,二是反思对于隐私和独立空间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所呈现的现代社会的冷漠感,究竟是一种社会进步还是倒退?在这里我没有表达立场,而是中性地赋予诗题:「在城市露营」。露营同时也是当代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休闲活动,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题目,并不会感到任何褒贬色彩。我想做的正是这种中性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