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美学基础
现在的朋友们经常会谈论一个概念,就是形容某种东西是「诗化」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因为用这个概念所描述的主体很有可能并不是一首诗。例如我们会说:毕赣的电影《路边野餐》是诗化的。《路边野餐》与诗歌之间的联系,绝不仅限于其中出现的当代诗歌台词。事实上是,我们从它的情节、镜头语言及其他一切构成作品的元素中感觉到了其与诗之间的某种共通点。再比如特德·姜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尽管它披着科幻小说的外衣,但我们依然从它的故事里感受到一种诗歌美学。
某件作品并不以诗的形式呈现,却是诗化的。反之,很多诗披着诗的外衣,却并不具备这种当代语境下的诗歌美学。韩寒曾偏激地形容当代诗是「分行书写的三流散文」,事实上他说的几乎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充斥在一般大众视野里的当代诗歌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如果当代诗歌的写作还停留在《再别康桥》等白话文运动的鸿蒙时期,显然是不思进取且陈词滥调的——遗憾的是,现今众多的诗歌作品仍然在重复中原地踏步。
那么,我所指出的这种当代的诗歌美学究竟是什么?它应该与这个时代的精神相符合。我们可以从其他当代艺术作品中寻找共通点,如果你有欣赏当代绘画艺术品的经验,你会发现它们通常是:怪异而晦涩且观点模糊的。
如果对于接受当代美术品感到困难,那么当代文学作品也呈现了相似的特点。我们从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往往有某种奇幻色彩,主角有某种难以理解的动机,在阅读之后我们并不能梳理出某个清晰的观点。但它却是引人入胜的,尽管这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自身的审美取向(建议读者阅读《烧仓房》这部后被改编为韩国电影《燃烧》的短篇小说,这会帮助你迈入当代艺术的门槛)。
而诗歌,在剥离了语言的逻辑性和功能性后,所剩下的更是一种纯粹的美学产品。因此我认为它更应该肩负起超越时代、引领趋势的艺术价值。
风是黑暗
门缝是睡
冷淡和懂是雨突然是看见
混淆叫做房间
漏像海岸线身体是流沙诗是冰块
猫轻微但水鸟是时间裙的海滩
虚线的火焰
寓言消灭括号深陷斑点的感官感官
你是雾
我是酒馆——夏宇《拥抱》,1995
不妨试着去欣赏夏宇的这首作品。在作者用文字所构建的奇妙空间中,我们感到困惑,困惑促使体会和思考,最终得到一种新奇的感情。我们看过太多文字上的套路,提到秋风就萧瑟,提到明月就思乡,但我们没看过「括号的深陷」和「斑点的感官」。事实上我并不会去做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分析,因为这种指涉的复杂性使每个读者形成自身的独特体验,这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概念之一。
如果你喜爱毕赣电影,享受上文所提到的情感体验,那么你就和我一样具备了某种共同的美学基础,也许你该开始读一些真正优秀的当代诗歌作品了。